English

生命·创造

1999-0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晓明 我有话说

去年10月一个平凡的周末,中国美术馆里又一个展览开幕了。这个展览很平凡,如同这里举办过的诸多展览一样;这个展览又不一般,不仅因为是建国以来这里举办的第一位国内女雕塑家的作品展,更因为作者通过展览所表达和揭示的……

记者采访了何鄂,当年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雕塑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如今虽也已年过六旬,却仍保有着本该属于年轻人的朝气。出生在江南的她看上去沉静而又娟秀,但谈起艺术和人生来充满着激情,迸发着心灵的火花。在她看来“艺术,那是燃烧的生命化作永恒的那一部分;艺术,那是执着的生命得到升腾的那一部分。”

对生命和人生的探索在何鄂近年来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次展览中,她今年的创作的两组作品就是以此命题的。她说,人生和生命这一主题,是她近10年来才真正体验和感受到的。但是正如那组“生命”所揭示的,何鄂40多年艺术生涯经历了人生和生命“沉寂、涌动、燃烧”三个阶段。

50年代初何鄂“出于好奇加上勇敢,跨进了雕塑的大门。”从西北艺术学院毕业后,她当过教师,也搞过创作。由于种种原因,这时的她是沉寂的,但这沉寂正是她艺术上的储备期。特别是60年代初开始在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面壁临摹的12年,使她得以学习和吸收中国古代雕塑和彩绘艺术的精髓。

70年代中期以后,何鄂在临摹以敦煌艺术为主的传统艺术品已达乱真之境。随着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她的临作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家和游客作为珍贵的纪念品带出了国门。就在这在别人看来是功成名就的时候,何鄂却开始了艺术生命的涌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次顿悟。

1982年,时值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日本出了一本精美的纪念画册,其中收录了4幅何鄂临摹的作品,并且署上了她的名字。高兴之余,一丝强烈的不满足感在她的心底涌现、膨胀:“人们无论对这些复制品多么喜爱,崇拜的都是中国的古代艺术,崇拜的是前人的创造,这里没有我自己。”她自问:“今天有出息的艺术家又怎能只抱住老祖宗裹足不前?”

创造从此成了何鄂生命的第一要义,4年后,大型城市雕塑《黄河母亲》诞生了,这座享誉海内外的雕塑以对民族精神高度、准确的概括和形象、完美的表达,成为华夏子孙心目中母亲的象征。去年,就在香港回归前的6月初,香港和兰州大学生组成的“丝绸之路的今天”交流团把象征香港土地的九龙泥土洒在“黄河母亲”塑像前,告诉黄河母亲,香港要回家了。

1989年,何鄂的另一件代表作《绣花女》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又过了4年,步入退休者行列的何鄂进入了艺术生命的燃烧期。

1994年她创办了甘肃何鄂雕塑院,创作也达到了高峰,这次展览中,最近5年的作品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其中,既有“边塞新乐章”、“血战高台”这样讴歌时代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大型雕塑,也有“希望星辰”、“流淌的河”这样的探索人性和人生真谛的作品。

何鄂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她要用自己的创造,使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之河不断流淌,生生不息。这是她所想所做的,也是她要告诉观众的。“我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女儿献给母亲的……我期望揭示的是一个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生命的创造。”这位来自大西北的艺术家以她毕生创作之大成,向人们揭示创造的涵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